浙江第七地质大队 解读地球密码的人
供稿:江苏日报    发布日期:2012-04-06

图为地质七队的队员们在一起。

图为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地质勘测工程师姚丽平正在认真地查看每一块岩体。

  解读地球密码,洞察沧桑巨变,听上去多么豪情和浪漫;踏破铁鞋寻宝,爬山涉水找矿,干起来需要多么艰苦与卓绝。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丽水巍巍群山深处,一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队伍——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凭着一把把地质锤、一只只罗盘和放大镜,探求收集自然矿样、辨识寻觅大地标签,先后为浙西南地区勘探发现矿种57种,探明储量矿种26种,大中型矿床20余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

  建队50多年来,温家宝、邹家华、吕祖善等领导先后为七大队题词,习近平同志亲自到施工工地视察。大队曾荣获“地质找矿功勋单位”称号、“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是浙江省地勘队伍中唯一一支两次获得全国地质找矿最高荣誉的地质队,连续18年保持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

  走惯山间小道,听惯深山鸟鸣,地质人的享受来自探寻自然奥秘

  越是山高路险人迹罕至,就越是地质人开展工作的地方,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寂寞。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地质七队的陈升立曾经每天巡视在丽水老竹到武义宣平的山头上,一走就是两年。

  “每天来回走山路,是不是特别枯燥无味?”记者问。

  “哪会。沿途记录地质内容,分析石头岩性、断层发育,太多看到的东西要记,一刻都空不下来。”陈升立对于记者的疑问反倒是不能理解,他说:“山上有很多别人看不见的风景,一会儿瞧见一只野兔跳进草丛,一会儿发现一株野生猕猴桃树,一会儿看见白云慢慢飘过山岗,一双眼睛都不够用呢。”

  这份翻山越岭的劳累工作,在地质人眼里却是一种享受!

  难怪原来荒无人烟的遂昌治岭头,现在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黄金宝库;原本石砾满地的青田石坪川,变成了繁荣昌盛的矿山;原本毛竹成片的龙泉乌岙山,现在变成了昼夜不息的选矿基地。在地质队员眼里,粗糙的沙砾、顽劣的石头,都散发着灵性的光芒,它们是地质年代的见证,沧海桑田的样品。

  “那时候七大队的队员们每天‘上山带馒头、下山带石头’,直到有一天野外工作人员每人新发了一个饭盒。”原七大队队长助理兼浙南工程勘测院院长李海亭介绍说,这是一种地质队专用饭盒,共分三层:最上面放菜、中间用于盛米烧饭、下面装一种固体燃料。每一燃料块比乒乓球稍小一些,基本上一块燃料就能烧好一个人的一餐饭,比带冷馒头好多了。

  “那时候,我们中午找个有水的地方洗好米,一边烧饭一边休息,夏天吃饱喝足还可以小睡一会儿,傍晚回来的时候每人再背上几袋样品,这样的工作、生活是不是也其乐融融呢?”李海亭用反问的口气讲述着野外工作的轶事,让人几乎要认为这是一份惬意的工作了。

  然而事实绝非如此轻松。地质队员每天上山除了要带地质三宝:地质锤、放大镜、罗盘以外,还要带上防蛇虫叮咬药、柴刀等物件,深山中埋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多名队员曾经被野兽夹夹得皮开肉绽,遭受虫蚁咬噬那就更是见怪不怪了。

  忍受栉风沐雨、远离亲人,地质人的意志来自“三光荣”传统

  从1958年建队到现在,一批批地质勘探队员从一头青丝变成了两鬓霜白,这其中还不乏女队员。1981年入队的女队员王淑仙,在矿区开了多年钻机,记者问她辛不辛苦,她说并不觉得。

  “我的父亲就是地质队员,我丈夫也是,从小就看着上一辈人干地质工作,跟着他们去野外,与山石、草木、风沙、溪流为伴,干地质就是我们家的传统。”王淑仙说话干脆,身板笔直,透着一股地质工作留下的历练。

  野外矿区生活艰苦,工作不分昼夜,经常面临着脑力、体力的双重透支。七大队基地办主任胡建国告诉记者,建队初期,由于技术手段和设备条件都比较落后,队员们经常在高山野外安营扎寨,自己动手搬石修路、搭工棚、建宿舍,靠人力把沉重的钻探设备抬上山顶。现在各方面条件有所改善,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传统,依然是七队人的精神支柱,他们把它写在墙上,更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对每一个地质队员来说,奔波于崇山峻岭、工作在深山老林、难得见亲人一面都是工作常态。他们对工作要求很高,对生活要求很低,连他们的家属也不例外。

  现已退休的老队长沈庭槐一家,从1972开始在青田石坪川矿区住了10年。1973年沈庭槐妻子怀孕快分娩时,仅有的公路塌方不通,而矿区又无分娩条件。地质组的几位同志用担架整整抬了30里山路,把沈妻从石坪川抬到小源坐上渡船送到船寮,再搭上去温州的班车,而沈庭槐却因工作离不开而未送妻子到温州分娩。

  沈庭槐说:“那些忘我工作的场景和艰苦奋斗的故事,我真的没有办法表述,那真是一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永远值得怀念和发扬。”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近200名地质队员10年的艰苦奋斗,石坪川钼矿打了几万米的钻孔、几千米的坑道,积累了上千份原始地质资料。在相继向国家提交《石平川钼矿5号矿脉勘探报告》和《石平川钼矿普查勘探报告》后,一个不起眼的小钼矿最终变成一个中型富钼矿,现在还建起了一座由省里设计投资的中型现代化矿山,对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三光荣”传统的激励下,通过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与艰苦奋斗,七大队在浙西南这片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区,找到了一批大中型金属、非金属矿床,先后探明遂昌治岭头金矿、青田县石平川钼矿、龙泉乌岙铅锌矿、缙云县老虎头砩石矿、遂昌湖山萤石矿、龙泉八都萤石矿、遂昌横坑坪萤石矿、松阳县峰洞岩高岭土矿等为代表的大中型矿床,突破了在中生代火山岩地区难以找到大矿的传统论断,为国家特别是浙江省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

  钟爱热土,默默付出,地质人的成绩来自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据不完全统计,50多年来,七大队先后完成钻探施工近20万米,向国家提交的主要矿种储量有:金20余吨、银1000余吨、铜1万余吨、铅、锌140余万吨、钼2万余吨、萤石2400万吨、膨润土1000余万吨、高岭土500余万吨、瓷土500余万吨、陶土30余万吨、条石4亿立方米、沸石1亿余吨,还有一批优质矿泉水产地。

  该队探明的一批大中型矿床中,遂昌金矿是浙江省最大的金矿;缙云沸石矿是全国最大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沸石矿;钼矿为我国四大产地之一;萤石矿产量名列全省第一;龙泉市乌岙铅锌矿,探明储量名列全省前茅;松阳县峰洞岩一带地开石型高岭土矿资源规模预计达2000万吨以上……

  这些成绩,都是地质人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走一步看一步,耐心寻找,科学判断,通过勘查、测量、钻探等技术手段摸索出来的。

  龙泉乌岙铅锌矿区自发现到补充勘探结束断断续续历时26个年头,历经不同程度的地质勘查工作共5次,累计约8年时间,投入钻探20287米,硐探2607米,浅井165米,槽探2607立方米,编录矿山巷道近2000米,最终为我省提供了一个中型铅锌矿产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遂昌金矿经十多年开采,保有资源储量有限,矿山后备接替资源危急。七大队专门派出施工队伍,为遂昌金矿在治岭头地区寻找接替资源。队员们结合矿山采矿实际情况,大胆预测,在矿区西块段施工钻孔,发现隐伏金矿脉。后通过近3年努力工作,1994年提交西块段详查地质报告,估算金矿资源储量6吨左右,解决了矿山燃眉之急,延长了矿山寿命。

  这些年来,七大队踏遍青山找矿,挖掘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蕴含的财富。与此同时,他们发挥所长,在丽水市委、市政府和国土部门的指导、配合下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生态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承担了丽水9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编制工作,完成的工程分别有金温铁路石笕岭隧道、丽水黄村水库引水隧洞、丽水城防工程、丽水火车站控制大爆破等等。

  大队目前形成了矿产勘查与开发、工勘测绘地灾防治、建设施工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快速发展之势,三大产业均已走出浙江,面向全国。

  见过五彩斑斓的矿物,乃知自然的原色;探求光怪陆离的岩石,方会辨识地球的原貌。在山川寻宝藏、于水石取甘甜,这是地质人对真实和美好不尽的追求。素朴的地质人,做着华丽的事业,感受到的是一份普通人品尝不到的幸福与激情。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城北街875号  邮编:323000

浙ICP备18034624号-2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2023-2033

技术支持: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管理登录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