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地质队红旗不倒!看今日浙江地质七队——
供稿:中国矿业报    发布日期:2023-11-15

   编者按: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一周年之际,《中国矿业报》精心策划并推出特别报道,从不同维度展示地质行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生动实践。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年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是如何继续扛起“全国先进”大旗,履行“找矿报国”的光荣使命,奋力书写新时代地质工作新篇章,为推进浙江“两个先行”贡献地质力量的。

   这是一支数十年扎根深山屡建奇功而被授予“地质先锋”称号的特殊队伍。

   这是一支曾在人民大会堂被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模范地质队”。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全国地质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时隔一年,在刚刚完成事企分离改革的“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如何在改革落地的新时代以全新的理念、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团队、创新的技术完成公益性队伍的职责使命,如何在巨大的荣誉面前保持不骄不躁,继续发扬“三光荣”精神,坚持地质找矿主责主业,以主动服务的姿态扎根地方守护生态丽水、生态浙江,为建设美丽中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贡献地质力量?如何继续扛起“全国先进”大旗,履行“找矿报国”的光荣使命,在新征程中重新出发?新一代七队人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答案。

坚守,寻求新一轮找矿新突破

   2022年5月,红色幕布徐徐落下,浙江省地质院、浙江省自然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在杭州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浙江省地勘单位事企分离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浙江省地质工作进入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新阶段。

   根据改革实施方案,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保留,并确定为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七队满编制100名职工全部回归原驻地丽水工作。“80后”王志国担任副队长、主持工作。事企分离改革后,组织上把这一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但全面回归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地质队,面临的困难不亚于重新组建一个新单位。而站在全国模范地质队这样的高起点上,要继续扛起这面旗帜,压力可想而知。

   “地质队不找矿,还叫什么地质队!”这是许多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心声。可是按照分流安置方案完成人员安置后,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职工年龄偏大,地质找矿技术人员极缺。

   如何在这有限的人力资源中,配足基本的找矿力量,确保地质找矿工作顺利开展下去,是摆在大队班子领头人王志国面前的头等难题。

   “任何困难总有解决的办法!”他带领七队班子成员深入研究现有人才结构,努力探索破除人才瓶颈的途径。七队现有人员中,除了原有的专业地质找矿技术人员,也有一部分从事地下工程和勘察设计的人员是地质专业毕业的。经过一定的培训,他们应该很快就能上手。“我们有‘金罗盘’获得者陈小荣、齐刚,有省劳动模范樊锡银、陈升立,还有一帮找矿能手,怕什么?”有了这个思路,王志国带领七队迅速选定了一批具有技术培养潜力的人员充实到找矿队伍中,并开展转岗培训。

   为顺利完成转岗培训,从2022年11月起,七队集中力量,利用节假日加班,赶在全体事业人员回归丽水前完成职工宿舍加固修缮工作,所有在丽水无住宿条件的员工都分到了崭新的宿舍。

   浙江是经济大省,却是资源小省。在其经济构成中,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工业比重并不小。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浙江必须尽快摸清资源家底,尽快开采利用,或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丽水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矿产、矿泉水、地热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建队60多年来,七队扎根丽水,先后发现57个矿种,找到10多处大型矿床、30多处中型矿床,为国家探明大量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丽水地区经过几十年地质找矿工作,采用传统找矿方法把所有可能存在的矿点都“地毯式”勘查过,想再找出成果难上加难。

   2023年2月,七队全体职工大会明确提出,“要坚决扛起新战略背景下肩负的浙江地质现代化公益事业历史使命,要以地勘单位改革激活地质现代化,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地质现代化,以科技创新驱动地质现代化,要做强做精地质事业,强化公益服务保障,要强化矿产资源、矿政管理技术支撑,生态环境治理和地灾防治技术支撑,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指令即出,使命必达。

   事企分离改革后,七队的找矿职能是开展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不再从事具体的找矿勘探工作。如何通过上述地质调查工作尽快圈定找矿靶区,提交一批调查和找矿项目,成为当下地质队的重点任务。

   就这样,七队在人员还未完全到位、内设机构尚未批复的情况下,率先成立了改革过渡期9个工作组,明确人员分工,承担大队找矿工作,全力开展青田海溪、巽宅、船寮3个图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设计编制工作,集中部门技术力量完成项目2023年度预期目标。分管找矿工作的七队副队长陈小荣先后组织召开了50多次找矿工作部署会、研讨会、技术论证会、方案评审会,亲自带队赴山区野外勘查矿化点,优化筛选野外调查项目驻点。为了应对繁重的工作,他每天几乎不停地往返于队部、野外、会场,随时准备出差或奔赴野外。为了能随时出发,陈小荣总是随身携带一个旅行包,里面装满地质资料、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背包侠”!

   地质工作的艰苦是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信仰的。

   对区调工作来说,3月份开始在季节上已经滞后了,浙江的梅汛期已经开始,且要持续到10月才结束。区矿调工作主要是靠人力去跑,雨天对区矿调工作影响很大。

   “时间不等人啊。”从事找矿工作超过20年,有着丰富经验的基础地质组负责人齐刚已经心如急焚,在和几个部门骨干研究后,他将部门的12个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分成6个地质填图小组,再根据需要临时配向导和辅助人员,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后,所有的小组便奔赴深山。

   按照计划,6个填图组要在年底完成地质填图900平方公里、1∶5万水系沉积物1360平方公里、高精度磁法测量450平方公里,工作任务异常艰巨。为提高技术人员工作效率和野外地质调查的精度,大队还为“三性”项目的地质队员配备了GNSS手持移动终端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并开展了“三性”项目数字地质填图培训、UTC无人机测绘技术培训。

   为了节省时间,地质队员们一般中午饭都是自带干粮上山,每人带两瓶矿泉水。有时候天气炎热,喝完了矿泉水就喝清澈的溪水。

   “山区里很多地方没有信号,我们为地质队员配备了对讲机,各个小组之间为了不相互干扰,每个组使用的频道都不一样,但为了安全,小组之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调至相同频道,互相确认是否安全。”负责区调项目安全工作的陈宰松在每次任务开展前都要给大家进行“班前十分钟”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提醒。

   野外调查面临的风险很多,危险地形、迷路、滑坡,以及野兽、蛇、毒虫和雷雨天气等,都时刻威胁地质队员的生命安全。“我宁可做个喋喋不休的唠叨婆,也不愿看到大家出事!”这句话陈宰松已不知说了多少遍。

   “三性”项目里的黄韶通、李尚文,一个56岁,一个52岁,按说这个年纪是可以留在机关的,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和野外地质队员们一起工作。“干一样工作久了,在一个习性相同的群体里待久了,就不想离开。我们对地质工作有很深的感情。”黄韶通说道。

守护,让绿色成为地质工作新底色

   生态环境地质是新时代地质工作的重要部分,是研究以人类为主体的生物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领域。

   全国生态看浙江,浙江生态看丽水。

   丽水被称为“六江之源”“浙江绿谷”,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萌发地,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服务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是七队的职责所在。七队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向绿色生态地质方向拓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七队从地质内涵(要素)、自然景观、农业、特产、文化、民族、村落建设等方面完成了丽水市共19处地质文化村的可行性调查,择优编制地质文化村可行性分析报告12份;组织技术骨干研究“丽水山区跨越式发展地质环境保障工作”专题,支撑丽水市城市建设,助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组织技术力量编制了《百山祖国家公园兰泥村硅化木科普基地策划方案》《百山祖国家公园科普宣教体系提升工程》,向丽水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开展地质文化传播工程,助推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推动了地质工作转型;围绕山区高质量发展生态产业价值实现机制,从地学角度研究探讨“两山”转化价值实现的技术问题,探讨“乡矿融合”景区乡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途径。另外,七队还承担了丽水市莲都区东西岩景区地学科普研学课程开发工作,编制了地质科普主题10余个课程,其中《自然保护地看“浙”“丽”》课程,荣获了丽水市教育局举办的“百山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课程案例征集大赛”一等奖。

   在推进绿色勘查方面,七队组织技术人员到江西省地质局考察学习模块化钻机;到贵州西南能矿集团考察学习绿色勘查工作和理念,结合实际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合丽水本域的绿色勘查实施方案应用到浙江省重点地区地质生态产品调查与评价试点(缙云县)项目中,以实际行动努力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助力丽水更好地成为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


引领,党建业务双促双赢

   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一个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必然是要有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党组织。正是靠这种组织力量,七队多年来在抢险救灾、攻坚克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地方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七队曾被浙江省委组织部发掘,由浙江省委和原国土资源部联合推荐,被中宣部树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七队历来就有“项目做到哪,党建工作就跟到哪”的传统。这是七队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数代七队人的良好传承。2023年初,在内设机构还不具备成立的条件下,大队党委有意识地把职能相近、工作相通部门的党员集中起来,成立联合党支部,通过这种方式,把人员统筹起来,分工负责,通力合作,有效解决了地质找矿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

   “人的问题解决了,思想引导也要跟上。”七队党委委员、副队长李惠林也在时刻思考着如何把这批宝贵的精神财富运用到推动工作发展中去,给事业七队塑造一个强有力的号召“灵魂”,传播“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

   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七队党委带领各党支部把主题教育与浙江实际结合起来,与七队实际结合起来,与地质工作结合起来,共计开展主题教育集中学习60余次,地质矿政联合党支部野外项目部开展夜学10余次;大队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赴江浙第一高峰,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核心区——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感悟新思想“源头活水”。

   七队党委还组织樊锡银、陈升立两位浙江省劳模赴基层项目,开展“红五月”劳模宣讲活动。樊锡银、陈升立两位同志是七队创先争优涌现出来的典型,他们既经历了地质工作蓬勃发展的辉煌期,也经历过找矿工作低谷期,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他们始终坚守找矿阵地,苦练地质找矿内功,在传承中发扬“三光荣”精神。受劳模精神鼓舞和感召,“五一”期间,七队近30名党员技术骨干放弃休息,奋战在区调项目、“驻县进乡”等野外工作一线。

   地质矿产调查中心副主任党晓亮,常年扎根野外深山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妻子临产时,他不能陪伴在妻子身旁。怕他担心,妻子打电话说,“邻居阿姨们夜里都轮流陪我。她们万一有事不能来,我有突发情况就使劲敲墙,住隔壁的阿姨就能听见。”如今,党晓亮已是一名找矿技术能手。

   52岁的王其行有着丰富的找矿经验。对地质填图工作,他一向严谨。地质填图通常从山顶往山下进行,如果过程中有发现界限不清的情况,要返回去重新补充调查。王其行不放过任何存在的疑问,无论距离多远,山路多崎岖,每次都返回认真勘查核实。

   “党员同志们在找矿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有时候野外调查碰到很多恶劣环境,都是他们一马当先往前冲,最难啃的骨头、最难干的活都是他们带头去干。”矿政管理技术中心主任兼地质矿政联合党支部副书记叶宏波感叹道。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施工业转岗回来的黄丰慧担任组里驾驶员,但他不光是开车,组里忙不过来,只要招呼一声,他立马就赶过来帮忙。大家都叫他组里的“不管部部长”。

   “你这么干不累吗?找矿成果与你也没有关系,心里没想法吗?”有人问道。

   “地质队员们实在太不容易啦,看大家这么辛苦,就想力所能及地多干一些,减轻他们的负担,有没有功劳无所谓,只希望能找到矿就开心!”

   精神的富足比物质的富裕更重要。地质队员们用行动诠释了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忠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七队将践行“找矿报国、服务社会”的宗旨,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奋力书写新时代地质工作新篇章,为推进浙江“两个先行”贡献地质力量。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城北街875号  邮编:323000

浙ICP备18034624号-2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2023-2033

技术支持: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管理登录

微信公众号